近日,國家衛生計生委召開了例行新聞發布會。國家衛計委疾病預防控制局局長于競進在發布會上透露:“國家衛生計生委會同有關部門組織專家研究制定2016-2025年癌癥防治中長期防治規劃,對于那些符合成本效益的早期 |
近日,國家衛生計生委召開了例行新聞發布會。國家衛計委疾病預防控制局局長于競進在發布會上透露:“國家衛生計生委會同有關部門組織專家研究制定2016-2025年癌癥防治中長期防治規劃,對于那些符合成本效益的早期癌癥篩查、干預和適宜技術,我們在進行科學評估的基礎上,要加大整個推廣力度,使更多的百姓能夠從中受益!
通過篩查早期發現癌癥,到底需要查什么,又該如何進行檢查呢?據日前美國癌癥學會(ACS)發布《2015年美國癌癥篩查指南》顯示記者發現,其中有四種癌癥,中美兩國均建議早期篩查早期診治。這四種癌癥分別是乳腺癌、宮頸癌、結直腸癌和肺癌。
曾經擔任過中國癌癥篩查食管癌組次席專家,南京市第一醫院腫瘤科曹秀峰主任醫師告訴記者,這四種癌癥在世界范圍發病率都很高,并且篩查方法明確,早期發現對患者的意義很大。而未來,在城市,針對腫瘤的普查有望在社區便可進行。
政策推動下分子診斷市場勢必迎來利,據美國市場調查與咨詢公司MarketsandMarkets預測,到2018年全球分子診斷市場將達到79.57億美元,腫瘤學是增長最快的部分,未來五年,亞洲將是分子診斷領域最有前途的地區。
據悉分子診斷層面的癌癥超早期篩查技術在中國已經開始步入產業化。其中早期發現并干預癌癥意味著患者長期生存率的大幅提高甚至治愈,而造成癌癥高死亡率的原因,除尚難找到根治方法之外,發現滯后是重要的因素。換句話說,癌癥超早期預警篩查存在巨大的市場潛力。
以胰腺癌為例,中國的研究顯示,早期接受治療的患者的五年生存率為30%,其中有少數可以被治愈;而在二期接受治療的患者,五年平均生存率降到了約10%,他們中很少有人會被治愈;等到三期才得到治療的患者,他們的平均生存期只有8到12個月;四期開始接受治療的患者平均生存期甚至只剩3到6個月。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基梅爾(Kimmel)癌癥中心沃格爾斯坦等人在《科學》雜志發表的文章中稱:“如果把更大精力投入到早期診斷和預防上,我們相信在未來的十年里,癌癥死亡數可以被降低75%!
普世華康董事長王弢對記者表示:“目前初步完成的分子醫學腫瘤產業化的基礎布局,預計公司今年純銷售收入可達到億元以上!
由于事關生命癌癥超早期篩查市場頗具潛力,尤其是中產收入或以上的人群。多位有經濟實力的人士告訴記者:“如果費用不是很高,我愿意每年做一次檢測!
衛生計生委也高度重視這方面的工作,從開展的工作來看,初步建起了由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臨床醫療機構等共同構成的癌癥綜合防治體系,同時為加強癌癥防控工作的指導,2009年國家還專門成立了國家癌癥中心。
此外據了解,目前全國有26個省成立了腫瘤防治辦公室,各級醫療和疾控機構在癌癥宣傳教育、篩查、早期干預等工作方面都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
版權聲明:本文轉載于互聯網,本文不對文中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者暗示的保證,不對本文觀點負責。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立即與我們聯系。我們將迅速采取適當的措施。